溫哥華教育學者Ozlem Sensoy在她即將要發表的研究中發現,平日成績欠佳的7年級學生在使用視頻闡述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階層制度等概念時,與成績優異學生比較起來,反而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令人刮目相看。

  教育學者Sensoy的研究結果指出,在傳統上被認為是成績落後的學生對多元化差異社會現象的理解竟是出乎意料外的深刻。舉例來說,有一位阿爾巴尼亞-穆斯林裔的學生從德國遷至加拿大,初抵達加拿大時,因他的母親戴蓋頭,讓他在機場受到種族的歧視行為,進而察覺出自己與其他"白人"小孩的不同,揭露出自我與身分認同的衝突,也是這位學生說出「融入白人文化,是我的偽裝」的真正原因。

  研究樣本中大多數成績落後的學生都是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但他們在這項研究中所做的視頻卻相當出色,反觀,於許多平日在傳統認知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對這些文化差異的概念不甚理解,因無法領會要點,僅表現平平。結論充分支持學校在教材上應包括各式各樣的資源應用,使學生的能力可以完全發揮,因材施教,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Sensoy給予這份研究很長的命名,研究題目為「重新思考青少年研究:原住民、移民及穆斯林青少年在溫哥華多元文化的矛盾歸屬感」,這項研究在4月14日的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年會上發表。溫哥華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教育學者聚會,有60個國家近13,000名代表與會提供教育學者詢問的平台,並同時鼓勵學者提升研究,以改進教育。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50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DP國際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