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由左至右: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遲組長耀宗、駐澳大利亞代表處張代表小月、澳洲國立國家大學臺灣研究講座廖新田教授。攝於2013年6月4日駐澳代表處。

臺灣研究講座計畫緣起於教育部和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在該校增設臺灣研究課程,各校握有師資招募和課程設計規劃的主導權。

今年六月九日,廖新田教授將完成應聘到澳洲國立國家大學擔任臺灣研究講座計畫三年的課程教學,重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任教,駐澳代表處教育組特別於六月四日,安排廖教授至駐澳代表處與駐處同仁分享他的執教經驗,此項頗具行銷臺灣的演講會由張代表小月親自主持。

首先,廖教授以一張在澳洲國立國家大學〝得來不易〞的個人名片以及學校網頁上的個人介紹作開講,他滿懷感謝地回憶過往的求學生涯,由於政府的各種獎學金和公費留考制度,讓他獲得國家的獎助求取學識與學位;三年來在澳洲國立國家大學的臺灣研究講座更是受益於駐澳代表處教育組的全力行政支援。

所謂〝得來不易〞也點出了臺灣當前在國際交流的現實困境中,特別需要運用智慧與技巧的一面。他回憶三年前開始成立講座時的惶恐不安,是來自於授課時面對前來學習的各國學生那種「深度的文化外交」,迫使他不得不在有限的教學素材中強化改編,乃至迅速調整策略建立新的教學課綱。這過程中他開始去考量究竟學生要的是有關臺灣歷史及文化中什麼樣的訊息?要如何規劃知識的傳授?

他歸納出,必須是「有用」的訊息、「有趣」的知識、以及「有深度」的視野。在實際的教授課程時,他舉例說明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文化認同」的議題,他以坎培拉當地新聞中來自臺東的熱氣球升空時,來自臺灣的代表們身上穿的國旗裝,以及延伸到各式的國際競賽場合中,為何來自臺灣的代表對於國旗展現的執著,開始導入學生去思考國旗與文化認同間的微妙關係,甚至利用視覺化的教材設計使得整體課程更加容易理解,也更融入當地的生活。

此外,他強調「到位的學術服務」是透過細膩、多元的文化包裝,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實質上執行的就是一種深度的文化外交。臺灣研究的課程選修人數,「從三年前的個位數字,到需要提早登記選修,從亞洲學院擴大到文化、藝術以及國際學院等;越來越多大陸學生敲門討論或借書。超過來自十個國家的學生齊聚一堂聽課,討論臺灣棒球、檳榔西施、臺灣電影與藝術、歷史等等...」。

廖教授表示,與外國學生的課室互動,除了勤於傾聽與溝通外,甚至利用學生英文母語的專長鼓勵撰寫英文維基百科的臺灣詞條,「六個學期下來,近兩百人修課在英文維基百科貢獻了近百條的臺灣詞條...想到他們還年輕,未來的路還那麼長,那種廣而深的效應是無法衡量的」,這也正點出了臺灣研究講座的深遠教育價值所在。

最後,廖教授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學者風範呼籲,文化工程亦如教育工程是屬百年樹人的大業,對於文化外交國際人才的養成必須要從深度的培養著手,他的建議是:

一、具有宏觀的世界公民素養與一定程度的臺灣史觀。 二、具有特定文藝專長或深度認知做為交流媒介。 三、對跨文化事務有興趣及與各行政單位合作協調的素質,並且能具有自我學習反思調整策略的創意能力。 四、量身打造一套以臺灣文藝為核心、中國與亞洲為呼應的英文平台,從最基礎的語彙統整到觀念的演繹以至教材的編纂。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56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DP國際教育中心 的頭像
    IDP國際教育中心

    IDP國際教育中心 - 全球最大留遊學集團

    IDP國際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