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浸潤課程(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為教師提出了一系列的機會及挑戰。許多語文教師歡迎這種能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語言環境,讓他們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學習日常以及學習上使用的目標語言並達到流暢運用和高學習成果的機會。

然而,因為浸潤課程教師不只是教語言,同時也要做其他學術科目的教學,所以他們有些額外要考慮的問題。在任何浸潤式課程,語言和其共同學科是同樣重要的,最成功的方法是能將所有學習平衡。由此看來,成功的浸潤式教學是良好教學的極致。這種跨學科的學習形式,充分體現了運用於一般教育的可能性。浸潤式教學理念由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學習障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為的認知出發,以吸引人的、互動的及有效的教學方法,可在包含許多相同的核心要素各學科領域達到學習目的。浸潤式課程,由於其本身跨學科的性質,證明了所有的知識和經驗都具有相互聯結性。

浸潤式教師必須首先清楚地了解每個級別教學內容。他們必須熟悉「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讓學生不斷接觸到新的詞和句型,促進他們學習上的理解和同化力。教師應將新詞彙和資訊穿插在學生已熟悉的語言中,使學生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這樣一來,語言浸潤式課程的學習密切模仿母語的自然學習曲線。浸潤式學習還比其他類型的教學方式多出些發現和探究式學習的元素。學生必須由新語言的線索中不斷持續地演繹推論上下文意義並學習。

浸潤式課程教師必須達到教學要求的高標準,因為它教導學生使用包括功能性的語言、學術語言、母語和社會文化上正確的語言和不同學科的教學。不同於標準的外語課,浸潤式課程提供更多教給學生口語的機會。浸潤式學習同時以一個有意義的和令人難忘的方式帶引學生進入目標語言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教師能把現實生活的經驗與課堂學習串聯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學生應該學會什麼時候說,「嘿,你好。」和什麼時候說,「幸會。」他們也應該知道說,「這裡冷死了。」和「今天的溫度比每年這個時候的平均氣溫低了15度。」的不同。

通過運用各種的溝通方式,教師期望學生能在現實生活的情況下及在他們的學習中順利的使用目標語言。

五大浸潤式教學技能
1.使用視覺效果、手勢、身體語言、表情、造型和肢體動作以補充口語提示不足的能力。教師為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必須善用每一個教學方法,包括提供實際使用的物件(教具)、圖片、視頻,和手勢來表達意思。這將使學生發展出不需直接解釋的情境理解力。
2.鼓勵學生持續使用目標語言的能力。對那些初學仍無法使用中文的學生,老師可以鼓勵他們用英文發問,並用英文給予提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應鼓勵在中文教學課程中儘量使用中文。當學生進步到更高層次的能力時,應該勸阻他們混合兩種語言,並鼓勵他們明確分別使用母語或目標語言的時機。
3.使用開放式問句的能力。有效的教師,無論學科或教學法,不會只使用以是或否回答的問題。相反的,他們會挑戰學生的思維,鼓勵較高階的認知能力,並提供充裕的時間來讓學生思考及回應。在浸潤式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給予更長和更多樣化的答案這一點尤為重要。例如,他們可以要求學生擴大說明想法或舉例說明。這樣一來,不只有助於學生練習多種的表達方式,也可增加學生新的文彙和句型。
4.定期評估學生的理解和語言技能發展的能力。教師需要通過提問技巧和互動評估了解學生理解程度。他們也應該持續鼓勵學生使用新詞語、更複雜的語言結構及適應文化、語言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應。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更貼切的詞彙讓他們繼續發展他們的語言技能。
5.運用各類不停的師生互動方式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的能力。教師可以混合使用以下幾種互動方式類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整個團體,和小組活動。在研究小組的設置上,教師需要仔細評估各小組的構成。每個學生都應該有機會和班上各個同學互動,但也應該有長期和持續的師生互動的機會。

來自實地的聲音:
「確認成功浸潤式教師的關鍵素質和能力」先鋒谷中文浸潤式教學特許學校教務長謝秀文和中國語文浸潤式教師董愛萍

謝老師與董老師認為,浸潤式教學教師要充分把握第一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基本要點。他們也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教師應把自己放在學生的立場,了解學生面臨什麼樣的壓力而教師如何幫助他們應付這壓力的最佳途徑。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中國語文浸潤教學本身並不比其他學校經驗更難應付。謝老師與董老師認為,小朋友比較擔心的是和他們的父母分開而不是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這些學生不只是學習兩種語言,他們也要學習寬容和尊重其他的文化和其他的觀點。當然由於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增加了複雜性,沉浸課程的成功需要很多的引導、很強的紀律和苦功。

兩位老師也發現,一般有效的教學策略可應用於浸潤式教學,不同類型的教師,可以取長補短。所有的英語教師使用的招數,同樣可用於在中文浸潤式教學。曾使用過專題學習和在教學中心教過的教師過渡到浸潤式教學比較不會有困難。成功的教學法端賴教師使用靈活的、具有創造性及讓學生體驗課堂學習有意義的方式來引導學習。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5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DP國際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