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及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團隊共同進行的「回應式教室教學法成效研究:三年長期追蹤隨機控制實驗」(Efficacy of the Responsive Classroom Approach: Results from a Three Year, Longitudinal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研究結果發現,接受「回應式教室教學法」(Responsive Classroom Approach, RC)的5年級學生在數學與閱讀的評量表現優於其他學生。

這項研究結果報告於「教育效能研究協會」(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SREE)本(2012)年9月6-8日假華盛頓特區召開的2012年秋季大會(SREE Fall 2012 Conference)上發表,該研究從2008年開始實施,在其深度研究中,針對維吉尼亞州24所小學中隨機選定實驗及控制組班級,提供行政安排、訓練、教材、指導員及相關協助,總計三年來針對2,904個學生進行觀察追蹤從3年級到5年級的學習,包括有295個老師參與,並在這些學生5年級時比較其參與維吉尼亞州標準測驗的情形(Rimm-Kaufman S.E.,et al.,2012)。

該項研究主持人之ㄧ維吉尼亞大學Sara E.Rimm-Kaufman教授指出:「運用回應式教室教學法的班級在維吉尼亞州學習標準測驗(Standard of Learning,SOL)得分23,比未運用回應式教室教學法的班級得分高,越是忠實實施這項課程者,在學業表現上越好,」。該研究也進行問卷調查與觀察紀錄,分析發現課程實施的忠實度(Fidelity of implementation)與校長支持有關:教師越感到學校校長支持度高者,教師對於該方案的實施就越忠實;如果教師覺得這項方案是學校丟給他們的(thrown at them)或不被支持,其實施就愈顯困難(Education Week, 2012, September 13)。

根據該項研究報告指出(Rimm-Kaufman S.E., et al.,2012):「教室是社會性的場所,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前的師資培育都很少或未曾重視教師的關係技巧(relational skills),也不關心教師與學生的情緒與回應關係,導致教室管理及情緒互動問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報告中也提及:「『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是一種重視建構教室內教師與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的課程,與其他『社會情緒能力學習』 (SEL)方案比較,『回應式教室教學法』(RC),已經被全美9萬名教師採用,其途徑兼重社會性的及學術性的學習,創造一個更具社區傾向(community-oriented)的、高產能的(productive)、學術參與(academically engaging)的教室環境」。

「學術、社會與情緒能力學習合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副總裁Paul Goren指出:「這項研究證實與『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相關的學習方案對於學生有正面影響,對教育界是一大貢獻」。「回應式教室教學法」也將收錄在「學術、社會與情緒能力學習合作組織」(CASEL)將在本(2012)年9月底出版的「2012有效社會情緒能力學習方案指引」(2012 CASEL Guide on Effec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中,該指引將共收錄20種與「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EL)有關的專題課程(Education Week, 2012, September 13)。

綜合言之,「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EL)課程重點在於教導學生如何管理情緒及行為並與他人互動。有些SEL方案課程利用直接教學的課程進行,但是「回應式教室教學法」聚焦在教師語言的運用及為學生示範被期待的行為。「回應式教室教學法」係於1981年由一群教師發展,並逐漸建構成為一套完整課程方案,目前由「東北兒童基金會」(Northeast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NEFC)推廣,該項課程方案每年訓練約10,000名教師。其課程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幾點(NEFC, 2012):
1.社會性課程與學術性課程一樣重要;
2.學生如何學與學什麼一樣重要(過程與內容並重);
3.最大的認知成長來自社會互動;
4.學術與社會的成功,仰賴一組社會能力,包括:合作、有主見、負責任、移情(empathy)及自我控制;
5.了解學生的個人、文化、發展背景與了解教學內容一樣重要;
6.了解學生家庭並建立夥伴合作關係是教育的根本關鍵;
7.學校教職員的合作關係與其個別能力同等重要,持久的變革從學校教職員的社群開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531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DP國際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