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招收國際學生的競爭不斷增溫,此項競爭已不再僅屬於美國、英國、澳洲或歐洲等國;亞洲國家也正如火如荼的試圖吸引招收海外國際菁英。

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教育學研究學者魏爾許教授(Professor Anthony Welch)於本(2012)年7月11日於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教育專欄撰文表示,中國目前有超過26萬名國際學生同時雄心勃勃的設立目標,擬於未來數年將招收2倍以上的國際學生。馬來西亞有6萬名國際學生,與雪梨人口相當的新加坡則約有9萬名。

臺灣目前也企圖擴大招收國際學生,並將東南亞市場列為主要目標。依據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臺灣有4,947名國際學生攻讀學士學位課程,3,603名攻讀碩士學位及1,497名攻讀博士學位,大多數為領取臺灣獎學金的學生。若將所有國際學生人數加上短期及語言課程人數,人數已達4萬0,843人;預期於2020年國際學生可達15萬人。

魏爾許教授表示,臺灣提高國際學生招收人數主要有2大原因,第1為透過高等教育系統突顯臺灣特有文化以招收更多國際學生。

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一直對哈佛大學政治學者奈伊(Joseph Nye)所提倡的「軟實力」(soft power)互相合作而非脅迫之重要性進行辯論,以及中國如何善用軟實力來獲取利益。中國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中國版的法國文化協會(France's Alliance Francaise)或德國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e),又稱德國文化中心)皆為顯著的例子。

魏爾許教授指出,臺灣現在透過高等教育系統突顯其自身的中華文化品牌,包含提供來自印尼及越南等國學生獎學金。臺灣瞭解自身的高等教育規模無法與中國相比,但深信課程品質及可同時教授繁體及簡體中文之能力為其有利之優勢。中國採用簡體字,而臺灣與香港則採用繁體字。

臺灣提高國際學生招收人數第2個原因為人口。臺灣人口數量與澳洲相近,近年有下降的趨勢,未來招收學生的壓力將會增大。臺灣教育市場目前已供過於求,至2020年可能至少4分之1的院校將會因學生數不足而面臨關閉的情形;而臺灣高中畢業生現在幾乎都能進入大學就讀。

中國僅距臺灣130公里,具有極大的教育市場,有著幾近3千萬的註冊學生,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統,但其教學品質差異很大。學生不見得可以進入所選之學校或科系就讀。

臺灣可提供中文教學、豐富的語言藏書資源及擁有英美大學學位的師資(僅極少數擁有澳洲學位)。但是海峽兩岸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魏爾許教授指出,臺灣逐漸開放大門給來自中國的學生。去(2011)年臺灣開放2,000個名額給中國學生,僅有928名學生入學。中國只允許少數省分或城市的學生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江蘇(Jiangsu)、浙江(Zhejiang)、福建(Fujian)及廣東(Guangdong)至臺灣就學。相對之下,中國提供251所大學給臺灣學生申請,去(2011)年有4,700名臺灣學生入學。

自2008年總統馬英九獲選後,臺灣與中國之間的文化與經濟關係的緊張已漸舒緩,而馬總統今(2012)年再度獲選也是一個好預兆。或許現在是將政治考量放到一旁,放寬中國學生留臺就讀的限制,要求本土學生提升更嚴格的讀書風氣。若臺灣能了解這項提議,臺灣的大學系統將極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521期

編按:台灣學子在成年以前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育,上大學以後突然得到以往不曾有的自由,許多人因此讓自己沉浸於玩樂的世界,大學四年的光陰也許就這麼茫茫然地度過。

西式教育下,孩子在年輕時就學習獨立思考、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儘管台灣學子在高中前的學術表現可能優於西方學子,上大學之後兩方的情勢卻開始逆轉,呈現非常吊詭的現象。

因為台灣島國的地理形勢與台灣媒體長期過度在地化,使台灣學子在封閉的環境中成長,無法與國際接軌而不自知。若要提高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政府務必開放更多國際學生來台灣學習,讓台灣本土的學生與之交流,認識更多國際現況。

除了之外,也應鼓勵學生把握機會出國學習。透過開放國際學生與鼓勵出國學習,無論對個人、社會或國家長期經濟都有潛在的正面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DP國際教育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